岩联的无线系列产品:PST(M)、PCT、PIT(W)、SWS、SMT、ANT(W)、IDT(M)
默认密码均是:ylink123
岩联技术为给客户持续的技术服务,会给产品进行不断的优化升级,一体机(主机带显示屏)采集软件升级说明如下:
将我们给您的采集文件打开,里面只有一个“update”文件,将“update”文件导入到U盘的根目录中,并保证U盘的根目录中只有一个“update”文件。将通过多用数据线将仪器和U盘连接,点击帮助中的【升级】即可完成。
温馨提示:
①根目录是指打开U盘就能看见,即将“update”文件直接放在U盘中,不需要新建文件夹。
②要将“update”文件导入到U盘,而不是带有版本号的文件夹!!
③保证U盘里面只有一个“update”文件夹,如有其他的,一定要删除后在放入您所需要更新的升级程序!!
与低应变法检测的快捷、廉价相比,高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虽然是附带性的,但由于其激励能量和检测有效深度大的优点,特别在判定桩身水平整合型缝隙、预制桩接头等缺陷时,能够在查明这些“缺陷”是否影响竖向抗压力承载基础上,合理判定缺陷程度。当然,对于普查性的完整性检测,采用低应变法更为恰当,
桩身出现水平整合型裂缝(灌注桩因挤土,开挖等原因也常出现)或断裂,低应变完整性为Ⅲ类或Ⅳ类,但高应变完整性可能为Ⅱ类,且竖向抗压承载力可能满足设计要求,但存在水平承载力和耐久性方面的隐患。
高应变法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与低应变检测相比,高应变由于其冲击能量大,可以检测出长桩深部的缺陷,也可以测出一根桩两个以上不同断面处的明显缺陷,但对于桩顶附近的缺陷(如距桩顶3m以内)则难以判别,因为高应变锤击波形从起始到峰值的上升时间一般在2ms以上,在该范围内缺陷对波形的影响不很明显;另外高应变动测也难以判别桩身的微小裂缝。
高应变法锤击的荷载上升时间一般不小于2ms,因此对桩身浅部缺陷位置的判定存在盲区,也无法判定缺陷程度。只能根据力和速度曲线的比例失调程度来估计浅部缺陷程度,不能定量给出缺陷的具体部位,尤其是锤击力波上升非常缓慢时,还大量耦合有土阻力的影响。对浅部缺陷桩,宜用低应变法检测并进行缺陷定位。
当邻近桩与试桩间距大于2倍以上桩径时,邻桩对试桩检测影响较小。当邻桩与试桩间距只有5cm~10cm时,桩之间相互作用对检测影响较大,此时,在锤击脉冲之后会紧跟一个较大低频反相反射波,该反射波二次反射与锤击脉冲同相,不能认为同相信号是由缩径或夹泥、离析反射而致。
【岩联编辑】 用检测单桩完整性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带平台护坡桩完整性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由于:
(1)平台有一定厚度,在平台上敲击,应力波会在平台体多次反射,甚至产生转换波,同时部分波向邻近桩传播;
(2)护坡桩间距一般较小,桩—土—桩相互作用明显;
(3)邻桩的波阻抗变化产生的反射波又会在平台传播,影响待测护坡桩检测信号。
荷载加不上压,无非3种情况:
1、千斤顶无压力;
2、千斤顶有压力而仪器显示无压力;
3、油泵、千斤顶正常而仪器显示的荷载值不变或变动很小。
千斤顶无压力比较好判断。它可能是油泵故障或千斤顶自身原因造成的,可按下述检查:油泵供电是否正常;电机是否转动。可单独接上油泵流量自动控制器或开关控制器(但要注意电源与电机绕组相适应),直接按动手控按钮试之。油泵控制阀位置是否正确;油量是否足够。然后将千斤顶进油管拆下,堵住油泵出油口让油泵工作。如果加至油泵额定工作压力(从泵上压力表读出),表明油泵正常,是否为油泵问题。
油泵问题一般有:油泵没关系,导致油又流回油泵,油泵内油量不够。
如果油泵正常,可将千斤顶接上加压,如千斤顶活塞不动,而有漏油现象,说明千斤顶密封损坏。如活塞不动,而油泵压力很高,表明油路系统有堵塞。
与其它桩体相比,压入或打入预制桩有以下一些特点:
(1)压入或打入预制桩会导致桩侧及桩尖土体压密,桩侧桩土相互作用加强,应力波衰减加快;
(2)预制桩外表往往完整,但内部仍有离析、蜂窝现象;
(3)胶接良好桩,胶接处反射波一般较小;
(4)胶接不良的桩,往往只能检测出最先两个胶接处胶接情况,甚至只能检测出第一个;
(5)桩长径比较大,因此,当有多根桩胶接时,桩底反射难以检测。
桩的分类方法很多,针对桩基检测,现选取几种主要的分类方法。
一、按成桩方法对土层影响分类
不同成桩方法对周围土层的扰动程度不同,将影响到桩承载能力的发挥和计算参数的选用,一般分:
(1)挤土桩。在成桩过程中,桩周土被挤密或挤开,土的原状结构遭到破坏,土的工程性质有很大改变。如打入或静压预制桩。
(2)部分挤土桩。在成桩过程中,桩周土受轻微扰动,土的原状结构和工程性质变化不明显。如开口式钢管桩。
(3)非挤土桩。成桩过程中,将与桩体积相同的土挖出,因而桩周土较少受到扰动,但有应力松驰现象。如挖孔或钻孔灌注桩。
二、按桩的使用功能分类
(1)竖向抗压桩。按抗压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可分为:
1)摩擦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外荷载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承担,桩端阻力很少,一般不会超过10%。如饱和软土中的桩。
2)端承桩。在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外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担,一般不考虑桩侧摩阻力。如长径比较小的嵌岩桩可视为端承桩,但长径比较大时,由于桩本身压缩,桩侧摩阻可部分发挥。
3)摩擦端承桩、端承摩擦桩。外荷载由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同时承担,侧阻与端阻的分配比例,与桩径、桩长、持力层刚度、软土层厚度等有关。如穿过软土层进入砂砾持力层的桩。
(2)水平受荷桩。桩身要承受水平力引起的弯矩,由桩侧土的被动土压力承担,或由水平支撑和桩锚来平衡。
(3)抗拔桩。由桩侧摩阻力抵抗桩上的抗拔荷载。
(4)复合受荷桩。同时承受较大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桩。
三、根据桩径大小分类
(1)大直径桩。桩径d≥800mm,在设计中考虑挤土效应与尺寸效应。
(2)中等直径桩。桩径250mm<d<800mm的桩。
(3)小桩。桩径d≤250mm,一般长径比较大。
四、根据桩身材料分类
(1)混凝土桩。又分就地灌注桩与预制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桩型。
(2)钢桩。主要有钢管与型钢两大类。
(3)组合材料桩。指由两种材料组成的桩,现应用很少。
桩基检测主要是针对前两种桩型。
五、根据成桩方法分类
(1)打入桩。将预制桩用击打或振动法打入地层至设计标高。
(2)静压桩。利用无噪音的机械将预制桩压入设计标高。
(3)就地灌注桩。按成孔工艺分:
1)沉管灌注桩。将钢管打入土中成孔,然后灌注混凝土,并在灌注过程中将钢管拔出或留在土中。
2)钻孔灌注桩。使用机械成孔,如冲击钻、旋转等机械。一般没有护壁或采用泥浆护壁,对孔周土层不产生扰动。
3)挖孔灌注桩。使用人工或机械,在有护壁或不护壁的条件下成孔。
4)螺旋桩。在木桩或混凝土桩的端部接一段螺旋钻头,藉旋转机械将桩拧入土中至设计标高。现已很少采用。